五十肩
你的肩膀是不是「卡住」了?相信這是五十肩個案,常常聽到別人詢問的的一句話。五十肩,又叫「肩周炎」或「冰凍肩」,是肩膀裡的「關節囊」出現發炎、沾黏、變厚,讓肩膀變得越來越難動、越動越痛。一開始可能只是覺得「拉到」的感覺,或是「卡卡的」有活動的困難;但幾週後就會變得疼痛明顯,甚至變成「手抬不起來」、「晚上痛到睡不著」的症狀。

一、五十肩怎麼來的?
雖然名字是五十肩(又稱肩周炎),但實際上年輕族群至老年人都可能發生,尤其是常用電腦、搬重物、健身、有肩膀受傷史或長期姿勢不良的人。多數人都是小傷累積沒處理好,才演變成五十肩。常見原因包括:

一、五十肩怎麼來的?
雖然名字是五十肩(又稱肩周炎),但實際上年輕族群至老年人都可能發生,尤其是常用電腦、搬重物、健身、有肩膀受傷史或長期姿勢不良的人。多數人都是小傷累積沒處理好,才演變成五十肩。常見原因包括:
- 原發性(沒有特別原因)的五十肩是最常見的,研究指出糖尿病人發生機率比一般人高,病程也會拖得比較久。
- 搭車急煞、開車時往後座伸手拉到肩膀
-
做家事、拉行李或運動時姿勢錯誤
-
長期維持同一姿勢(如用電腦、滑手機)
-
肩膀曾受傷沒休息好,導致發炎後組織黏住、像疤痕一樣卡住
肩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所以也最容易因過度使用或不當受力造成傷害,一旦發炎沾黏就會變得非常難恢復。
二、五十肩的症狀:肩周炎的三階段
五十肩的變化不像感冒一下子來去,它是逐步惡化又緩慢恢復的病態過程。一般來說,五十肩的病程,可以簡單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五十肩的起點,疼痛期(發炎期)
-
肩膀會慢慢變得疼痛,尤其在晚上或靜止時特別明顯
-
抬高手臂、往外轉會引發劇烈疼痛
-
很多人一開始以為只是拉傷、落枕或肌肉疲勞
大多案例的疼痛期,會持續6~9個月。若此時就開始治療,有機會緩解發炎、避免惡化成沾黏。
-
第二階段:最困擾的時期,冰凍期(僵硬期)
-
疼痛感可能稍微減輕,但肩膀變得非常僵硬、難活動。
-
像是穿衣、洗頭、梳頭髮、手伸後拿東西,都會明顯受限。
-
長期不動還可能造成肩部肌肉萎縮與無力。
大多是案例在此會持續4~12個月,是最讓人困擾的時期。這個階段若沒有積極處理,日常生活會受到很大影響。
-
第三階段:逐步恢復的時期,解凍期(恢復期)
-
疼痛會慢慢減輕,肩膀活動度逐步恢復。
-
有些人即使不痛了,活動還是卡卡的、角度無法完全回來。
-
搭配適當復健治療,恢復效果會比較快、比較完整。
這是五十肩逐漸好轉的時期,可能長達6~24個月。此階段持續伸展、強化訓練非常關鍵,能預防再發與長期功能受損。
三、五十肩的治療方式
五十肩的治療目標,分為鬆解沾黏(改善活動度)、根除疼痛(解除神經壓迫)兩大方向,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協助您達到理想的治療成效:
三、五十肩的治療方式
五十肩的治療目標,分為鬆解沾黏(改善活動度)、根除疼痛(解除神經壓迫)兩大方向,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協助您達到理想的治療成效:
-
物理治療
-
經由治療師協助鬆動關節、增加活動角度,長期效果穩定。
-
搭配熱療,提供深層熱刺激,促進循環、舒緩組織,適合初期使用。
-
口服藥物使用,提升治療效果
-
雖然減輕疼痛但效果有限,不能解除沾黏。
-
然而在止痛藥物的調控下,可提升五十肩過程的生活品質
-
止痛藥物搭配治療,可提升治療過程舒適度,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超音波導引注射
-
肩關節內可進行注射局部麻醉藥物與類固醇,以達到抗發炎與緩解沾黏的效果,快速見效、改善角度。

-
周邊神經注射亦可以緩解神經壓迫導致的「痠到骨頭」的感覺,有效解除神經痛。

-
進階治療
-
高頻熱凝療法
-
細微動脈血管栓塞止痛術 (TAME)
-
肩關節亦可以使用增生療法,提升治療效果
-
注射PRP自體血液修復因子
-
羊膜增長因子
四、預防與日常居家照護
在日常生活,我們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並糾正不良的姿勢與動作避免不是情形的發生,其中注意事項包含:
在日常生活,我們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並糾正不良的姿勢與動作避免不是情形的發生,其中注意事項包含:
-
避免手往後伸取物(如車內拿後座東西)
-
拉行李時應從側邊拉,不可從後方繞過身體
-
家務分段進行,每15分鐘休息肩膀一次
-
打掃天花板或高處牆壁,使用工具輔助,避免長時間手舉過肩
另外,如您覺得肩膀「卡住」了,你可以嘗試幾的自我檢查動作,請注意,左右手需同時執行:


-
手往背後扣內衣/扣胸罩姿勢
-
手舉過頭摸背(如洗頭時)
若其中一側明顯無法完成或疼痛,建議及早就醫檢查,避免進展為嚴重五十肩。五十肩不會自己好,而且休息與吃藥效果有限。
嘉德良醫診所 提醒您早期介入治療可大幅縮短恢復時間。如果您是「復健超過1個月未進步」、「睡覺痛醒、影響生活功能」、「無法完成基本活動動作」,我們建議您可以考慮就醫並且注射治療以避免重度冷凍肩帶來的疼痛與困擾。
嘉德良醫診所 提醒您早期介入治療可大幅縮短恢復時間。如果您是「復健超過1個月未進步」、「睡覺痛醒、影響生活功能」、「無法完成基本活動動作」,我們建議您可以考慮就醫並且注射治療以避免重度冷凍肩帶來的疼痛與困擾。
肩部肌腱病變(Tendinopathy of the Shoulder)是肩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尤其好發於中年以後、運動員、勞力工作者及長期姿勢不良者。常見病變包括旋轉肌袖肌腱炎(rotator cuff tendinitis)與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Biceps tendinitis),若未妥善處理,可能進一步導致肌腱撕裂或肩關節功能障礙。嘉德良醫診所結合疼痛科與復健科整合治療模式,從診斷到介入治療與功能訓練,幫助患者找回肩部的穩定與靈活。
一、什麼是肩部肌腱病變
肩部肌腱病變 是指負責肩關節穩定與動作的肌腱組織,因慢性過度使用、退化、摩擦或急性外傷而出現發炎、退化、微小撕裂甚至纖維增生的病理變化,導致疼痛與活動受限。常見的病變位置包括:
一、什麼是肩部肌腱病變
肩部肌腱病變 是指負責肩關節穩定與動作的肌腱組織,因慢性過度使用、退化、摩擦或急性外傷而出現發炎、退化、微小撕裂甚至纖維增生的病理變化,導致疼痛與活動受限。常見的病變位置包括:
-
旋轉肌袖(Rotator Cuff)肌腱:包含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與肩胛下肌,是穩定肩關節的關鍵結構。
-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Long Head of Biceps Tendon):負責肩部前方穩定與部分屈曲動作。
-
肩峰下滑囊(Subacromial Bursa)也常同時發炎,合併「夾擠症候群」表現。

二、常見原因與危險因子
肩部肌腱病變多因長期微小損傷累積而成,常見原因包括:
-
重複性過頭動作:如游泳、羽球、棒球、油漆、吊掛物品
-
姿勢不良:長時間駝背、圓肩造成肩峰與肌腱摩擦
-
年齡退化:肌腱水分流失、彈性降低,增加撕裂風險
-
肩夾擠症候群:肩峰與肱骨頭間空間狹小,壓迫旋轉肌袖
-
外傷或突然用力:如跌倒撐手、提重物動作不當
三、常見症狀有哪些
肩部肌腱病變初期症狀不一定明顯,但以下情況應提高警覺:
肩部肌腱病變初期症狀不一定明顯,但以下情況應提高警覺:
-
肩膀深層鈍痛,休息時特別明顯(尤其夜間側睡)
-
舉手過頭、後背扣衣動作困難或疼痛
-
肩部動作卡住、無力感、活動範圍逐漸變小
-
肱二頭肌病變時,肩前方壓痛或彎曲手臂感覺疼痛
-
有時會聽到肌腱摩擦聲、肩關節「卡卡」聲響
-
疼痛持續數週以上未改善
四、嘉德良醫診所的診斷方式
為精確診斷肩部肌腱病變,我們結合臨床評估與影像工具進行多面向分析:
為精確診斷肩部肌腱病變,我們結合臨床評估與影像工具進行多面向分析:
-
詳細問診與功能評估
-
了解工作內容、運動習慣、發病經過
-
評估肩部活動範圍、力量與功能限制
-
臨床檢查與徒手測試
-
進行 Neer’s、Hawkins、Empty Can Test 等夾擠與肌腱測試
-
評估是否有肌腱緊繃、斷裂風險或肩夾擠
-
高解析度肌肉骨骼超音波
-
即時檢查肌腱厚度、發炎情況、撕裂或滑囊積液
-
可作為導引下精準注射使用
-
MRI(必要時)更進一步了解肌腱退化、撕裂程度或肩峰結構異常
五、治療方式與整合策略
嘉德良醫診所採用「保守治療為優先、整合多種治療手段」的原則,有效降低疼痛並恢復肩部功能:
嘉德良醫診所採用「保守治療為優先、整合多種治療手段」的原則,有效降低疼痛並恢復肩部功能:
-
非手術治療
-
介入性治療(止痛與修復並重)
-
超音波導引注射:將局部類固醇或PRP精準注射至發炎肌腱處
-
增生療法或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刺激組織再生
-
PRP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加速受損肌腱修復(特別適用於慢性病變)
-
-
功能性復健訓練
-
由專業物理治療師進行個別化肩關節穩定與活動度訓練
-
針對旋轉肌袖加強訓練,避免重複拉傷
-
包含肌筋膜放鬆、肩胛穩定控制、肩峰空間調整
-
-
物理治療輔助
-
包括電療、超音波、震波治療等,降低發炎、促進代謝與修復
-
姿勢與生活習慣指導
-
矯正不良姿勢、減少過頭動作,建立健康的使用習慣
-
-
當保守治療無效時
-
若為嚴重肌腱撕裂、鈣化或反覆復發病變,將轉介骨科進行關節鏡修補手術。
嘉德良醫診所溫馨提示:把握黃金治療時機,避免惡化成撕裂傷。
肩部肌腱病變是漸進式惡化的疾病,若能在早期症狀出現時尋求正確診斷與治療,大多數患者可避免手術,恢復良好功能與生活品質。
嘉德良醫診所,為您提供:
肩部肌腱病變是漸進式惡化的疾病,若能在早期症狀出現時尋求正確診斷與治療,大多數患者可避免手術,恢復良好功能與生活品質。
嘉德良醫診所,為您提供:
-
整合疼痛治療與功能復健
-
專業超音波診斷與導引注射技術
-
個別化訓練處方與生活習慣調整
如您有肩膀久痛、活動困難或舉手障礙的困擾,歡迎預約我們的專業醫療團隊進行完整評估與治療計畫!
您是否曾在提重物、開門、或使用滑鼠時,手肘外側出現疼痛感?小心,這可能是網球肘的警訊!
雖然名稱中有「網球」,但網球肘其實與是否打網球無必然關聯,它是許多上班族、家庭主婦及長時間使用手臂工作者的常見困擾。
雖然名稱中有「網球」,但網球肘其實與是否打網球無必然關聯,它是許多上班族、家庭主婦及長時間使用手臂工作者的常見困擾。
一、什麼是網球肘
網球肘(Tennis Elbow),醫學名稱為 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是一種因前臂伸肌群過度使用或重複拉扯,導致肌腱發炎、微損傷所引起的疼痛症候群。

二、網球肘的主要成因
- 長期、重複性的手腕伸展動作。
- 使用不當或過度使用滑鼠與鍵盤
- 提重物、轉動門把、使用螺絲起子等日常手部勞動
- 打網球、高爾夫球等運動造成肌腱負荷過大
- 體態不良與肌肉失衡導致手肘過度代償
一般網球肘的症狀較輕症可能造成手肘外側疼痛,尤其在作抓握動作或提重物時尤為明顯,嚴重者可能整條手臂無法舉起,若置之不理,可能演變成發炎部位的慢性疼痛。媽媽手則是指手腕橈側(拇指側)的肌腱發炎,症狀通常表現在提、握東西或扭動手腕時劇烈疼痛,或是過度使用手機時拇指痠痛。
三、網球肘的典型症狀
三、網球肘的典型症狀
- 手肘外側局部疼痛,按壓會痛
- 握力減弱,拿重物時手無力
- 提物或扭轉動作(如開瓶蓋)會加劇疼痛
- 疼痛可能延伸至前臂或手腕
四、網球肘的診斷
- 病史詢問與臨床檢查: 了解活動模式與症狀特徵
- 體格檢查: 如握拳抗阻伸腕測試會誘發疼痛
- 影像檢查(如超音波、X光): 排除其他骨關節問題,或觀察肌腱變化
五、網球肘的治療
大多數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透過非手術方式即可獲得改善。治療重點在於減輕疼痛、降低肌腱負荷、促進修復,並預防復發。
大多數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透過非手術方式即可獲得改善。治療重點在於減輕疼痛、降低肌腱負荷、促進修復,並預防復發。
- 保守治療(第一線建議)
- 休息與減少手部負荷,暫停會加劇症狀的活動(如提重物、反覆扭轉動作),調整工作姿勢與使用習慣(滑鼠、鍵盤等)
- 冰敷與熱敷:急性期使用冰敷:減少發炎與腫脹,次急性期可交替熱敷:促進循環與修復
- 藥物治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 ibuprofen、naproxen
- 局部消炎貼布或藥膏
- 護肘使用(前臂帶),減少肌腱拉力,降低疼痛,特別適合工作中需使用手部的族群
- 物理治療與復健
- 電療與超音波治療,降低疼痛與發炎,促進組織修復
- 深層熱療(短波或熱敷),改善局部循環,加速肌腱自我修復
- 體外震波治療(ESWT),非侵入性治療,透過高能量震波刺激肌腱修復、緩解慢性疼痛
- 肌力與伸展訓練,加強前臂伸肌群肌力與耐力,教導正確伸展,避免肌腱反覆受傷
- 注射治療(針對頑固型個案)
- 類固醇注射,快速抑制發炎反應,但不建議頻繁施打,多用於急性劇痛期
- 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注射,促進組織再生與修復
- 手術治療(少數病例)
僅在持續超過 6~12 個月,保守治療無效時考慮
嘉德良診所溫馨提醒: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關鍵!
避免拖延導致慢性發炎或功能退化,讓手部活動恢復順利、無後顧之憂。
高爾夫球肘(Golfer’s Elbow)為內側肱骨上髁炎(medial epicondylitis),屬於肌腱炎的一種,發炎位置為前臂屈肌群附著於肱骨內側的肌腱,長期使用造成小撕裂與慢性發炎。若未及早處理,可能演變為慢性疼痛甚至肌腱退化,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功能。名稱源於高爾夫揮桿動作易牽涉到此部位,但實際上多數病人並非高爾夫球選手,任何經常進行重複性手腕屈曲或抓握動作的人,都有可能罹患此症。


二、高爾夫球肘的常見原因
-
重複性使用手腕屈曲與前臂旋轉動作(如往手掌方向彎手腕)。
-
常見族群:
-
高爾夫選手、投手、木工、廚師、建築工人。
-
長時間使用滑鼠、鍵盤、重複扭轉工具者。
-
-
不當姿勢或過度施力,造成肌腱反覆拉扯、磨損與發炎。
三、高爾夫球肘的典型症狀
-
手肘內側疼痛與壓痛,疼痛可能延伸至前臂。
-
抓握、提重物或手腕屈曲時加劇疼痛。
-
長時間活動後手臂感到無力或僵硬。
-
有時可能出現麻木、刺痛感(如合併尺神經刺激)。
四、高爾夫球肘的診斷
-
病史詢問:瞭解是否有重複使用或職業風險。
-
理學檢查:
-
內側肱骨上髁壓痛。
-
抵抗手腕屈曲或前臂旋前動作時疼痛加劇。
-
-
鑑別診斷:
-
排除內側韌帶拉傷、尺神經壓迫、頸椎病變等。
-
-
影像檢查(如必要):
-
超音波:可見肌腱增厚或發炎。
-
MRI:用於排除其他深層結構異常。
-
五、高爾夫球肘的治療
-
初期保守治療為主:
-
避免加重動作、給予充分休息。
-
急性期可冰敷患部(每日 15–20 分鐘,數次)。
-
-
藥物治療: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肌肉鬆弛劑。
-
物理治療:
-
超音波、電療、熱療。
-
伸展與強化前臂屈肌運動。
-
支撐裝置:可佩戴護肘或前臂束帶減少肌腱張力。
-
-
局部注射(如持續疼痛):
-
類固醇、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羊膜生長因子等注射。
-
轉介手術治療(極少數):適用於保守治療無效、症狀持續超過 6–12 個月者。
-
高爾夫球肘是可逆的病症,但需配合正確的休息、治療與復健計畫,並從日常動作中找出導火線,方能真正恢復。
在嘉德良醫診所,我們提供:
在嘉德良醫診所,我們提供:
-
專業診斷 + 影像導引下注射療法
-
個別化訓練計畫 + 專業物理治療團隊
-
運動員或工作相關傷害之預防諮詢
如您有肘部疼痛、抓握困難、反覆發炎的情形,歡迎預約嘉德良醫診所,讓我們幫助您精準找出痛源,回到無痛生活!
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滑鼠,或是需要反覆抱小孩、做家務,常會出現手腕靠近拇指處的刺痛或痠痛。這可能就是俗稱的「媽媽手」,一種常見但容易忽略的肌腱疾病。
一、什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的醫學名稱為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
是拇指伸肌與外展肌的肌腱,在通過手腕橈側(靠近拇指側)隧道時,因反覆摩擦、發炎腫脹,導致疼痛與活動受限的症狀。
是拇指伸肌與外展肌的肌腱,在通過手腕橈側(靠近拇指側)隧道時,因反覆摩擦、發炎腫脹,導致疼痛與活動受限的症狀。
二、媽媽手的原因
腕掌關節疼痛可能來自單一傷害,也可能是長期姿勢不良或慢性壓力所累積的結果,常見原因包括:
- 反覆性手部動作(如滑手機、打字、使用滑鼠)
- 抱小孩、擠奶、提重物(特別是新手媽媽)
- 過度使用拇指或手腕外翻的動作
- 腕部曾有受傷或慢性發炎病史
- 風濕性關節炎或賀爾蒙變化(例如產後、停經)
三、媽媽手的主要症狀
- 拇指與手腕交界處痠痛、腫脹或壓痛
- 做「拿杯子、抱小孩、擰毛巾」等動作時疼痛加劇
- 拇指伸展或手腕外翻時明顯疼痛
- 握力減弱,甚至無法正常使用拇指
四、媽媽手的診斷
事實上,您可以透過將大拇指包覆在4指內做握拳動作,並且同時將手腕向下壓(芬可斯坦測驗 ),診斷自己是否有手腕部肌腱炎的發生。若造成大拇指根部疼痛或無法動作就有高機率是媽媽手或網球肘。

事實上,您可以透過將大拇指包覆在4指內做握拳動作,並且同時將手腕向下壓(芬可斯坦測驗 ),診斷自己是否有手腕部肌腱炎的發生。若造成大拇指根部疼痛或無法動作就有高機率是媽媽手或網球肘。

五、媽媽手的治療
- 初期症狀控制
- 減少使用拇指與手腕的動作(如滑手機、抱小孩、打字)
- 冰敷 10~15 分鐘/次,緩解局部發炎與腫脹
- 使用護腕或拇指支架,減少肌腱摩擦
- 口服或外用消炎止痛藥(NSAIDs)
- 醫師評估後可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短期止痛
- 功能性復健與肌力訓練
- 超音波、電療、熱敷等物理治療
- 肌腱伸展與放鬆運動,減少沾黏與緊繃
- 前臂、手腕、拇指的漸進式肌力訓練,改善手部穩定性
-
生活與工作習慣調整建議
- 抱小孩時改為托背抱法,使用背帶或育兒工具輔助,減少手腕施力
- 打字與滑鼠操作時,注意手腕中立位、避免過度偏斜
- 減少連續久用手部的時間,適時休息與伸展
嘉德良醫診所 溫馨提示:
若您常覺得手腕拇指側疼痛、痠脹或抱小孩時吃力,別忽略可能是「媽媽手」的警訊!早期休息+正確治療能大幅縮短恢復時間,避免轉為慢性傷害。
若您有手腕或手掌疼痛、活動受限、反覆不適等情形,請及早預約 嘉德良醫診所,由我們的專業醫療團隊協助您找出原因、重拾手部健康與生活品質。
若您有手腕或手掌疼痛、活動受限、反覆不適等情形,請及早預約 嘉德良醫診所,由我們的專業醫療團隊協助您找出原因、重拾手部健康與生活品質。
手指卡住、彎不直?別忽視這常見卻易被低估的疾病!
一、什麼是板機指
板機指(Trigger Finger),又稱為彈響指,是指手指在活動時出現卡住、彈響甚至無法伸直的現象。這種狀況常見於大拇指、中指與無名指,是因為肌腱與腱鞘之間摩擦增加、發炎腫脹,導致滑動不順。
當肌腱像是被「鉤住」一樣卡在腱鞘環中,手指便會在彎曲後無法自然伸直,須靠另一隻手輔助打開,有時還會伴隨「啪」一聲的彈響,就像扣板機一樣,因而得名。

二、板機指產生的原因
板機指通常是反覆性使用、慢性摩擦或發炎反應所導致的腱鞘狹窄性腱鞘炎。常見原因包括:
板機指(Trigger Finger),又稱為彈響指,是指手指在活動時出現卡住、彈響甚至無法伸直的現象。這種狀況常見於大拇指、中指與無名指,是因為肌腱與腱鞘之間摩擦增加、發炎腫脹,導致滑動不順。
當肌腱像是被「鉤住」一樣卡在腱鞘環中,手指便會在彎曲後無法自然伸直,須靠另一隻手輔助打開,有時還會伴隨「啪」一聲的彈響,就像扣板機一樣,因而得名。

二、板機指產生的原因
板機指通常是反覆性使用、慢性摩擦或發炎反應所導致的腱鞘狹窄性腱鞘炎。常見原因包括:
-
手部重複動作或過度使用(如長時間滑手機、打字、搬運)
-
慢性肌腱摩擦與發炎
-
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組織循環與發炎傾向較高
-
手部受傷後的疤痕組織增生
-
女性、年齡 40 歲以上較常見
三、板機指的主要症狀
板機指的表現通常有一個從輕微不適到逐步惡化的過程:
板機指的表現通常有一個從輕微不適到逐步惡化的過程:
-
手指彎曲時卡住、打不開
-
清晨起床時手指僵硬,活動後稍改善
-
手指伸直時出現「彈跳聲」或異常彈回感覺
-
指關節部位有壓痛感,或可觸摸到結節(腫塊)
-
嚴重者手指完全無法自行伸直,需用另一手輔助
若上述症狀反覆出現且無改善,建議盡早就醫評估。
四、板機指的診斷方式
在嘉德良醫診所,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症狀與檢查結果,綜合進行下列診斷程序:
四、板機指的診斷方式
在嘉德良醫診所,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症狀與檢查結果,綜合進行下列診斷程序:
-
詳細問診與功能評估
-
評估工作型態、日常手部使用頻率
-
了解症狀出現的時間、頻率、影響活動的程度
-
-
臨床徒手檢查
-
醫師會觸摸腱鞘位置,觀察手指活動是否有「卡住」或「彈跳」現象
-
壓痛點檢查與肌腱結節是否存在
-
-
高解析超音波檢查(必要時)
-
清楚觀察腱鞘是否增厚、肌腱是否腫脹或滑動受限
-
幫助排除其他手部組織病變,如肌腱斷裂、結節、滑膜囊腫等
-
五、板機指的治療方式
嘉德良醫診所採取分階段、整合性的治療策略,針對不同程度的板機指提供最適合的介入方式:
-
保守治療(初期或中度)
-
局部消炎治療:使用超音波導引注射,精準注入抗發炎藥物(如類固醇)至腱鞘部位,快速減緩腫脹與卡頓感。
-
物理治療與疼痛管理:包括超音波熱療、伸展運動、低能量震波治療,促進血液循環與肌腱彈性回復。
-
暫時限制活動與配戴支架:在夜間或活動頻繁時配戴輔具,降低肌腱摩擦。
-
姿勢與使用習慣調整:教導患者改變使用手的方式,減少過度負荷。
-
-
手術治療(嚴重或保守治療無效時):若保守治療無效,症狀持續惡化,則可能建議轉介手術治療。
在嘉德良醫診所,我們結合疼痛科的精準診斷、介入性治療技術與復健科的功能重建訓練,提供:
-
一站式評估與治療
-
超音波導引下精準注射
-
專業手部物理治療指導
-
功能恢復與復健追蹤
嘉德良醫溫馨提醒:若您有手指卡住、活動受限、早晨僵硬等情況,建議及早就醫,避免病情惡化,讓您的雙手恢復靈活與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