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背疼痛常見問題:從結構到治療的全面解析
頸背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身體不適之一,尤其是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久坐工作者更是高危族群。這類疼痛可能來自脊椎結構本身、關節病變、神經受壓,或是肌肉筋膜問題。以下將深入探討幾個主要的頸背疼痛來源,並提供我們的治療建議與方向。
頸椎椎間盤病變(Discogenic Pain)
許多人一提到椎間盤,往往只想到腰椎的椎間盤突出,但實際上,從頸椎到腰椎,每節脊椎之間都有椎間盤,頸椎亦不例外。
一、椎間盤的結構與功能
-
纖維環(Annulus Fibrosus): 由膠原纖維層層包裹而成,提供結構強度。
-
髓核(Nucleus Pulposus): 含有豐富水分,具吸震緩衝作用。
-
長時間低頭(如使用手機)、駝背、辦公時脖子前伸等不良姿勢。
-
年齡增加導致椎間盤老化
-
缺乏運動、頸部肌力不足
-
外傷,例如車禍造成的「甩鞭症候群(Whiplash)」。
-
椎間盤內的感覺神經受到刺激,導致慢性疼痛。
-
脖子活動(轉動、前彎、後仰)時感覺卡卡或疼痛。
-
依損傷位置不同,可能出現:
-
後頸酸痛肩頸交界處疼痛
-
膏肓痛(肩胛骨內緣不適)
-
肩膀、手臂麻木或放射性刺痛 (壓迫神經根)
-
手部無力、拿不穩東西 (壓迫神經根)
-
嚴重時可能出現走路不穩、大小便異常(壓迫脊髓)
-
-
醫師問診及身體神經檢查
-
影像檢查:X光 / MRI(磁振造影) / 必要時需做肌電圖
-
開立適合的止痛與神經用藥
-
衛教您日常保健與姿勢調整
-
量身規劃個人化復健計畫
-
提供專業物理治療,搭配徒手治療或電療
-
教導頸部肌力與穩定訓練,減少復發
-
安排影像檢查(MRI、神經傳導)快速確診
-
由經驗醫師執行硬膜外注射或介入性疼痛治療
頸椎神經根病變(Cervical Radiculopathy)
一、什麼是頸椎神經根病變
頸椎神經根病變(Cervical Radiculopathy)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壓迫性疾病,好發於中年或老年族群,但也可能發生在姿勢不良或運動傷害的年輕人身上。頸椎神經根病變是指從頸椎延伸出的神經根受到壓迫或發炎,導致傳導功能受損,進而出現疼痛、麻木、無力等神經症狀,影響生活品質。
三、常見發生原因
- 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Disc):最常見原因之一,椎間盤中央的髓核因退化或外力壓迫而向外突出,壓迫到頸椎旁的神經根,常見於中壯年族群,尤其是姿勢不良或曾搬重物者。
- 骨刺:頸椎退化導致骨刺長出,骨刺可能直接壓迫神經根或間接改變椎間孔形狀,造成神經受限。常見於中老年人,是慢性壓迫的重要原因。
- 外傷性損傷:包括車禍、跌倒、運動傷害、劇烈撞擊等,引起頸椎骨頭移位或椎間盤受損,可能直接壓迫神經根。
- 長時間姿勢不良:長期低頭滑手機、久坐辦公打電腦,造成頸椎彎曲不良,導致頸部肌肉緊繃、椎間壓力異常,使椎間盤或周邊組織壓迫神經
- 脊椎管狹窄(Cervical Spinal Stenosis):椎管空間因退化、增生或其他原因變狹窄,連帶影響神經根通道。多為慢性進行性壓迫,症狀通常較緩慢惡化。
- 腫瘤或感染(少見原因):脊椎附近的腫瘤、膿瘍、感染病灶也可能壓迫到神經根。雖較罕見,但需排除惡性病變的可能。
三、主要症狀
依照神經受壓的位置不同,症狀會有所變化,常見症狀包含:
- 頸部疼痛,可能延伸到肩膀、手臂甚至手指
- 單側手部麻木、刺痛或灼熱感
- 握力變弱、手部動作不靈活
- 轉頭或低頭時症狀加劇
- 久坐或久站時不適感加重
這些症狀可能逐漸發展,也可能突然出現。如果症狀持續惡化,或出現明顯無力、手部萎縮等情況,應儘速就醫評估,避免神經損傷持續加劇。
四、如何診斷
在嘉德良醫,醫師會根據症狀及理學檢查來初步判斷,必要時進一步安排以下檢查:
- X 光檢查:觀察頸椎排列、骨刺或退化情形。
- 核磁共振 MRI:可清楚看到神經根是否受到壓迫,是最準確的影像檢查。
- 電生理檢查(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評估神經功能是否受損。
- 理學測試:如 Spurling’s test、牽拉測試等來誘發症狀。

當您出現手麻、手臂疼痛等問題時,嘗試把手抬起來放在頭頂或後腦勺,如果這個動作讓您的手麻或手臂的不適感減輕甚至消失,那就代表這個檢查是「陽性」,很可能是頸椎神經根病變造成的症狀。
因為手抬高後,脖子周圍的肌肉與神經會比較放鬆,神經受到的壓力變小,症狀就會暫時緩解。就像鬆開一條被拉緊的電線,電流(也就是神經訊號)就能比較順地傳送。
若此動作反而加劇疼痛,則需注意是否為其他結構問題(如肩關節疾病),當然,這只是輔助性檢查,仍需結合影像學檢查如 MRI 確診。
五、治療策略
- 藥物治療(針對初期與輕度症狀)
- 消炎止痛藥
- 肌肉鬆弛劑
- 神經痛用藥
- 復健與物理治療(改善肌肉與神經壓力)
- 電療、熱敷、牽引
- 針對筋膜激痛點的處理
- 肩頸肌群的訓練與姿勢矯正
- 教導日常保健動作,減少復發
- 介入性治療(中重度、壓迫明顯)
- 硬膜外消炎劑注射:快速降低發炎腫脹
- 介入性疼痛治療:改善長期神經性疼痛
- 影像導引再生注射治療: 修復受損結構
嘉德良醫診所 關心您的每一次痠麻,每一處不適,我們用專業與系統化治療,幫您找回健康頸椎與生活品質!
頸椎小面關節病變(Facet Joint Syndrome)
一、什麼是頸椎小面關節病變
頸椎小面關節(Facet Joint)是頸椎椎骨之間的後側關節,每節椎骨之間都有一對,幫助我們完成轉頭、仰頭等動作。
當這些關節因為退化、姿勢不良或外傷等原因產生磨損、發炎或錯位,就可能引發局部疼痛、活動受限甚至頭痛等症狀。
二、造成的原因
小面關節病變通常是長期累積的慢性磨損或急性受傷所致,常見誘發因素包括:
- 年齡退化:關節軟骨隨年齡磨損,導致關節空間變窄、發炎或骨刺形成。
- 姿勢不良:長時間低頭滑手機、駝背、久坐辦公等不良姿勢造成頸椎壓力集中。
- 外傷或扭傷:車禍撞擊、跌倒或運動傷害導致小面關節失衡或錯位。
- 頸椎不穩定或椎間盤退化:椎間盤退化後負擔轉移到小面關節,加重磨損與壓力。
三、常見症狀
小面關節病變的症狀可能與其他頸椎疾病類似,但有幾個特徵性表現:- 局部頸部疼痛:疼痛位置通常在頸椎兩側關節處,可擴散至後腦、肩膀。
- 特定動作加劇疼痛:轉頭、仰頭、低頭或長時間維持某姿勢時,症狀會惡化。
- 清晨起床或久坐後加重:初期活動困難,熱敷或活動後略為改善。
- 肌肉緊繃、僵硬感:特別是在後頸與肩胛骨內側,有時誤以為是「落枕」。
- 按壓痛:直接按壓頸椎後方的小關節處會有明顯的壓痛感。
四、診斷方式
頸椎小面關節病變的診斷不能只靠單一檢查,需仰賴經驗與系統評估。在嘉德良醫診所,我們以專業豐富的臨床經驗+高階影像分析+詳細功能測試等,為您提供精準而全面的診斷服務。
- 理學檢查:檢查頸部活動度、有無壓痛點、是否伴隨肌肉緊繃。
- 影像檢查:可使用X光、CT或MRI來確認小面關節的狀況,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 診斷性注射(Facet Joint Block):在超音波或X光導引下,在關節處注射少量局部麻醉劑,若疼痛迅速緩解,表示診斷成立。
五、治療策略
根據症狀嚴重程度與發作頻率,治療方式分為以下幾類:- 非藥物保守治療
- 姿勢矯正與生活習慣調整
- 復健治療:頸部肌群強化、關節活動度訓練、熱療、電療
- 物理治療儀器輔助:深層熱療、震波或超音波治療
- 藥物治療
- 口服止痛藥與抗發炎藥
- 肌肉鬆弛劑:緩解相關肌群的緊繃與拉扯
- 神經穩定劑:若合併放射痛、神經性症狀
- 介入性治療(適合慢性反覆發作、對藥物與復健效果有限者)
- 關節注射治療:局部注射抗發炎藥物與麻醉藥,快速緩解症狀。
- 高頻熱凝療法:破壞病變關節的痛覺神經,達到長期止痛效果。
嘉德良醫診所 溫馨提醒:頸椎小面關節病變雖不如椎間盤突出常被提及,但卻是慢性頸痛的常見原因之一。
早期診斷、正確治療,加上良好的姿勢與肌力訓練,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預防病情惡化。
頸椎旁肌肉筋膜疼痛症(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一、什麼是頸椎旁肌肉筋膜疼痛
認識這個病症前,需先帶您簡單了解一下肌肉的分工。人體肌肉依其功能與深度,大致可分為「深層穩定肌」與「淺層動作肌」,兩者在維持姿勢與產生動作上各司其職,缺一不可。
- 深層穩定肌:這類肌肉位於靠近脊椎深層的位置,主要負責穩定脊椎與關節、控制微小動作與維持身體平衡,如:
- 多裂肌:貫穿脊椎兩側,控制脊椎微小穩定動作。
- 頸長肌:位於頸椎前方,支撐頸椎前彎曲線,防止不穩定。
- 淺層動作肌:這類肌肉位於體表淺層,主要負責產生明顯的動作與移動力量,如協助完成轉頭、仰頭、抬手等日常動作,正常情況下,與穩定肌協同工作,維持力學平衡,如:
- 胸鎖乳突肌:負責頭部轉動、側彎。

- 斜方肌:負責頭部仰俯、肩膀上提與背部動作。

當「深層穩定肌」無力或受損時,「淺層動作肌」就會被迫「代償」穩定身體,這會使原本該休息的肌肉長時間收縮、過度使用,進而引起肌肉纖維微小撕裂,導致慢性疼痛與筋膜緊繃。
若發生在頸椎周圍的肌群,就會造成持續性頸部痠痛、僵硬與頭痛,即為頸椎旁肌肉筋膜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
常見誤區過度按摩或不當伸展:反而會加劇肌肉受傷,延長復原期。舉例:利用超音波導引注射發現肩頸肌肉內撕裂點,對應病人主訴的疼痛點。
二、產生的原因
頸椎旁肌肉筋膜疼痛症 多與長期肌肉使用不當或壓力過大有關,常見成因包括:
- 姿勢不良:長時間低頭滑手機、駝背、趴睡,導致頸部肌群長期緊繃。
- 慢性肌肉疲勞:久坐辦公、不運動、缺乏伸展,肌肉處於持續張力下無法放鬆。
- 急性拉傷或外傷:扭到脖子、睡姿不良導致「落枕」,也可能誘發觸發點形成。
- 情緒壓力與焦慮:精神壓力會使頸肩肌肉不自覺收縮,形成肌肉過度緊繃。
- 頸椎病變合併代償:如椎間盤突出、小面關節病變,造成周圍肌肉代償收縮,誘發肌筋膜疼痛。
肌筋膜疼痛不像神經壓迫那樣有明確「麻、痛、無力」的路徑,而是以局部酸、緊、悶、鈍痛為主,甚至會牽動到其他部位。常見症狀包括:
- 局部疼痛:通常在頭痛(尤其是枕骨或太陽穴附近)、頸部、肩膀及上背部,疼痛可能是鈍痛或刺痛。
- 壓痛點:按壓時有「結節感」或明顯壓痛點。
- 放射性疼痛:疼痛可能沿著神經路徑放射至手臂或頭部。
- 活動度受限:頸部的活動範圍可能受到限制,轉頭或低頭時感到不適。
- 肌肉僵硬:頸部肌肉痠痛、緊繃感,早上起床特別僵硬,活動一段時間會稍好。
在嘉德良醫診所,我們深知 頸椎旁肌筋膜疼痛症 的診斷不能流於表面,我們透過資深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結合系統化檢查流程,為每位患者建立最全面的評估,確保診斷準確、治療對焦:
- 詳細問診與病史評估:瞭解患者工作習慣、姿勢、壓力來源及症狀出現時間。
- 理學檢查與觸診:透過觸診,找出是否有明顯壓痛點或肌肉條索狀硬塊(即觸發點)。
- 超音波輔助評估 :高解析度超音波可協助定位觸發點與相關肌肉組織的張力變化。
- 復健治療
- 熱敷與深層放鬆治療: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肌肉張力。
- 物理治療:包含電療、超音波、牽引治療等。
- 徒手治療(Myofascial Release):透過專業技術放鬆緊繃筋膜。
- 運動處方:強化深層頸部穩定肌群,改善姿勢。
- 藥物治療
- 消炎止痛藥
- 肌肉鬆弛劑
- 神經調節劑(對於慢性疼痛患者)
- 介入性治療
- 觸發點注射(Trigger Point Injection):將少量麻醉劑注入痛點,快速解除緊繃與疼痛。
- 震波治療:針對深層頑固觸發點,有助於組織修復與血流改善。
- 超音波導引注射:精準、安全,適用於反覆疼痛或複雜部位。
嘉德良醫診所 提醒您,肌肉筋膜疼痛症不只是「痠一下就好」,長期忽略會讓肌肉張力失衡、疼痛擴散、甚至演變成慢性疼痛症候群。
透過專業評估與個人化治療計畫,大多能在數週內明顯改善。
若您有頸肩持續痠痛、緊繃或頭痛困擾,歡迎諮詢 嘉德良醫診所,由疼痛與復健專科醫師為您找出真正病因,恢復自在生活!
膏肓痛 
「膏肓」一詞源自中醫,「膏肓痛」則表示膏肓這個部位(背部兩肩胛骨之間)的深層痛楚。隨著現代的社會的變遷,越來越多人發生「膏肓痛」的問題,但這樣的情形並非常聽到的「病入膏肓」,大多與我們的 上背部的疼痛 有關。
一、膏肓痛:上背疼痛
我們所說的上背疼痛,以解剖的角度來說明,其位置約在第三(T3)至第七胸椎(T7)區域之間,靠近內臟與呼吸系統。現代醫學多將其歸為「上背痛」,大多屬 肌筋膜疼痛、姿勢性傷害 或 內臟相關反射痛。
二、上背疼痛常見的原因
膏肓痛,在中醫的解釋中,認為是「氣血不通」或「風寒濕邪入侵」,痛點在「膏肓穴」附近。而已現代的疼痛醫學來說:上背疼痛大多與肌肉骨骼、神經生理、內臟反彈痛有所相關:
- 肌肉骨骼相關:

- 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如久坐、駝背、低頭)。
- 肌筋膜緊繃或發炎(常見於肩胛提肌、菱形肌)。
- 背部肌肉過度使用或勞損。
- 神經夾擠相關:

- 頸胸椎病變(如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壓迫神經根。
- 頸胸椎小面關節錯位或刺激神經末梢。
- 背肩胛神經的夾擠
- 內臟疼痛與反射痛相關:
- 心臟疾病(如狹心症、心肌梗塞)可能反射至左肩胛內側。
- 肺部問題(如肺癌、肺炎)可能引發背部放射痛。
- 胆囊疾病或胃潰瘍亦可能產生類似位置的背痛。
頸椎椎間盤損傷 與 背肩胛神經夾擠,是膏肓痛最常見的兩個原因,而非膏肓處本身的問題。
三、神經、肌肉與骨骼相關的上背痛症狀:
- 兩肩胛骨鈍痛或刺痛。
- 可能伴隨壓痛、緊繃感或肌肉僵硬。
- 活動時加劇(如轉頭、伸展肩背)。
- 有時會向手臂或頸部放射。
在診斷過程中,嘉德良醫的專業醫師將會透過 病史詢問(疼痛持續時間、姿勢習慣、有無內科疾病)、理學檢查(配合體態分析的結果,觸診肌肉緊繃區域、活動測試)、以及搭配 影像檢查(X光、MRI 或超音波檢查)來協助上背痛的診斷與理解確切發生的原因。
四、上背疼痛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
面對惱人的上背疼痛,嘉德良醫有一定的治療準則,以利診斷與持續治療。在疼痛治療方面,我們可以提供以下的治療措施:
- 藥物治療:
- 止痛藥物的調控。
- 消炎類藥品降低炎症反應。
- 復健物理治療:
- 傳統物理治療:熱敷、電療。
- 深層按摩。
- 背部肌群鍛鍊與姿勢訓練。
- 介入性治療:
- 超音波導引激痛點注射,以利痛點舒緩。
- 超音波導引之 神經根 或 小面關節 注射,深入疼痛根源調理,同步進行診斷。
- 超音波導引做 背肩胛神經 的解套注射
- 神經根 脈衝式高頻熱凝療法。
- 小面關節 高溫熱凝療法。
我們理解您的疼痛所帶來的痛楚,上背肩頸痛的案例,主要透過臨床症狀的發生原因,來進行治療建議的基準;如您深受膏肓痛的困擾,請儘快諮詢我們嘉德良醫的疼痛專科團隊。
- 頸背疼痛不是單一問題,而是多重因素交錯所導致的症狀表現。從椎間盤、小面關節、神經壓迫,到肌肉筋膜損傷,每一種病因都可能單獨或合併存在。
- 完整的評估、準確的診斷,再配合整合性治療計畫,才能真正改善頸椎問題與膏肓痛等惱人症狀。
- 如需針對您的頸背不適進一步診斷與評估,請洽詢嘉德良醫,透過精準檢查(如超音波)找出真正病因,再給予個人化治療方案,徹底遠離頸背疼痛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