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是現代人極常見的不適之一,無論是久坐辦公、搬重物、運動傷害、甚至只是輕微扭動,都可能引起劇烈或持續的腰部疼痛。而要正確診斷與治療下背痛,就必須先對下背痛的解剖結構與各類可能病因有基本認識。
什麼是「下背」?
在醫學上,「下背」的範圍是從第十二根肋骨以下,一直到臀部的最下緣。其骨骼結構包含:
- 五節腰椎(L1-L5)
- 薦椎(sacrum)
- 尾椎(coccyx)
- 兩側的髂骨(pelvis)
每一節腰椎之間由「椎間盤」及「小面關節(facet joints)」互相連接,並共同承擔人體重量與活動的壓力。此外,薦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將薦椎與髂骨相連,構成骨盆穩定的關鍵樞紐。
下背痛的可能原因
下背痛的成因眾多,從輕微的肌肉拉傷到結構性病變,甚至神經壓迫都有可能。以下是幾個臨床上最常見的病因:
腰椎椎間盤源性疼痛(Discogenic Pain)是現代人常見的下背痛原因之一。無論是久坐辦公族、勞力工作者,或年齡漸長者,都可能面臨椎間盤退化所帶來的疼痛與活動受限。在 嘉德良醫診所,我們以完整的疼痛評估與多元治療方式,協助患者從源頭解決問題,不只是緩解疼痛,更恢復生活功能。
一、什麼是腰椎椎間盤源性疼痛
椎間盤是位於脊椎骨之間的「避震墊」,椎間盤的結構可類比成麻糬,主要由外層的纖維環與內部的髓核組成:
-
外層纖維環(Annulus Fibrosus):由膠原纖維層層堆疊而成,負責支撐與限制髓核的移動。
-
內部髓核(Nucleus Pulposus):像牙膏狀的凝膠,負責吸收壓力與分散重力。
腰椎椎間盤源性疼痛(Discogenic pain)是指起源於腰椎椎間盤本身的疼痛,這種疼痛和「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不同,並非神經根壓迫所引起的放射性疼痛,而與椎間盤退化、纖維環破裂等椎間盤本體的結構性改變有關。
二、主要成因
- 腰椎椎間盤退化(Degeneration):水分流失、軟骨變薄,失去緩衝功能。
- 纖維環裂縫(Annular tear):椎間盤外圈破裂,刺激內部疼痛受器。
- 反覆性微創傷:如長時間久坐、彎腰、搬重物。
- 腰椎椎間盤內壓過高:如體重過重、姿勢不良導致。
- 化學性刺激:椎間盤內的炎症介質釋放刺激疼痛受器。
三、腰椎椎間盤源性疼痛的主要常見症狀
關於腰椎椎間盤源性疼痛,有幾個典型的症狀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自己觀察到:
- 姿勢影響明顯:久坐、前彎時疼痛加劇,站立或躺平時稍有緩解。
- 活動受限:轉身、彎腰、久坐困難。
- 無神經學異常:不像坐骨神經痛,沒有下肢麻木、無力。
四、如何診斷腰椎椎間盤源性疼痛
診斷「腰椎椎間盤源性疼痛(Discogenic Pain)」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過程,因為這類疼痛常與其他腰痛來源(如小面關節、薦髂關節、肌筋膜等)混淆。嘉德良醫診所會結合臨床經驗、影像判讀與診斷性注射,採用以下多步驟診斷流程:
- 臨床理學檢查:
- 評估腰椎活動度、功能測試
- 排除其他來源,如神經根壓迫、小面關節病變
- 影像學檢查(MRI 為核心工具)
- MRI(磁振造影):觀察椎間盤是否有黑化、椎終板變化(Modic變化)或椎間盤裂隙(annular tear)
- 鑑別是否為神經壓迫或其他病變引起
-
超音波導引下診斷性注射:排除其他痛源,幫助精準確認是否為椎間盤造成的疼痛
-
高階診斷工具-椎間盤造影術(Discography):透過注射顯影劑評估疼痛是否與某一椎間盤有關,排除肌肉筋膜疼痛、關節病變、神經根壓迫等其他病因。
五、如確診腰椎椎間盤源性疼痛,我們可以採取怎樣的治療策略?
嘉德良醫的專業醫師團隊在診斷與治療腰椎椎間盤源性疼痛方面有多年的豐富經驗,我們可以透過以下 介入性治療 方法來達成椎間盤源性疼痛的治療:
-
椎間盤內增生療法:施打PRP自體修復因子、或羊膜增長因子,亦可併行。
-
椎間盤內高頻熱凝療法:利用熱能與電磁場效應調制疼痛受器。
在您接受上述治療前,我們建議您先完成 椎間盤造影術的診斷性注射,以確認治療標的結構的正確性並提升治療效果。
腰椎椎間盤源性疼痛 在現代年輕族群的下背痛中是很常見的診斷。在您接受嘉德良醫的介入治療措施時,我們也將同步建議您依照醫師建議採取我們物理治療團隊的核心肌群訓練 以避免復發。另外,生活習慣改善,例如體重控制、避免久坐、改善坐姿與搬重方式等,也將在治療成效與持久性上有重要的影響力。
嘉德良醫診所 溫馨提醒:
椎間盤源性疼痛若能及早介入、正確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達到良好控制、恢復日常生活功能。重點在於持續復健、正確用腰習慣建立,以及防止復發。嘉德良醫 將提供您完善的諮詢與治療措施,為您打造專屬您的疼痛管理療程。
腰椎小面關節病變(Facet Joint Syndrome)
一、什麼是腰椎小面關節病變
小面關節(Facet Joint)位於脊椎後側,是連接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的關節,負責穩定脊柱與控制脊椎的活動角度,雖然僅承擔大約 1/4 的負重,但其角色在腰椎活動(尤其是後仰與旋轉)中至關重要。每一節脊椎都有兩對小面關節(左、右各一前後配對),當這些關節因退化、發炎、或受傷產生結構變化時,就會導致腰椎小面關節病變(Facet Joint Syndrome)。
這是一種常見但常被忽略的腰痛來源,尤其在長時間久坐、彎腰勞動者中發生率極高。
二、腰椎小面關節病變的常見原因
腰椎小面關節病變的成因多為慢性退化與過度使用累積傷害,包含以下情況:
- 脊椎退化性變化(Degeneration):年齡增長導致關節軟骨磨損、關節腔狹窄,容易發炎與疼痛。
- 姿勢不良與長期負荷:久坐、翹腳、站姿不正、重複彎腰搬重物,增加小面關節壓力。
- 脊椎不穩定或椎間盤退化:椎間盤高度變低,使小面關節承受更多壓力,進一步惡化。
- 外傷或急性扭傷:車禍、跌倒、運動傷害造成關節損傷或失衡。
三、腰椎小面關節病變的典型症狀
小面關節病變引起的腰痛有以下典型表現:
- 深層局部腰痛:通常位於腰部兩側關節處,疼痛為鈍痛、悶痛或灼熱感。
- 早上起床僵硬感:活動後逐漸好轉,但久坐或久站會再次惡化。
- 轉身、仰躺或後仰時疼痛加劇:這些動作會拉扯小面關節,引起不適。
- 按壓關節部位會有壓痛點,有時伴隨肌肉緊繃與痙攣感。
- 無明顯腿部麻痛(與椎間盤突出不同),但少數嚴重病例可能會合併神經壓迫症狀。
四、如何診斷腰椎小面關節病變
在嘉德良醫診所,我們注重精準判斷與全面性診斷流程,診斷小面關節病變時會進行以下步驟:
- 理學檢查:透過特定動作誘發測試(如腰部後仰、側彎、扭轉)來評估小面關節是否為疼痛來源。
- 影像學檢查:
- X光檢查: 觀察脊椎排列與關節空間。
- MRI: 評估小面關節發炎、關節囊腫與周邊組織狀態。
- 超音波(必要時): 輔助診斷表淺結構變化與關節附近張力。
- 小面關節診斷性注射:注射少量麻醉劑至懷疑的小面關節處,若疼痛顯著減輕,即可確認該關節為主要疼痛來源,這是一種兼具診斷與治療功能的方式。
嘉德良醫診所採用分階段、個別化、非手術為優先的治療方針,針對病人病因與需求量身設計:
五、嘉德良醫為您提供的治療方式
嘉德良醫診所採用分階段、個別化、非手術為優先的治療方針,針對病人病因與需求量身設計:
- 初期保守治療
- 藥物治療: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減少發炎與疼痛。
- 復健治療與徒手治療:透過關節鬆動術、肌肉伸展、熱療、超音波等方式,改善關節活動度與降低周邊肌肉緊繃。
- 核心穩定訓練:強化深層腰椎穩定肌群(如多裂肌、腹橫肌),減少小面關節負擔,降低復發率。
- 介入性治療
- 注射消炎藥物至發炎關節部位,可快速緩解急性疼痛與發炎反應。
- 若效果良好可進一步考慮高頻熱凝療法(RFA),達到更長期的止痛效果。
- 預防與維持治療:在疼痛緩解後,嘉德良醫診所將提供姿勢訓練、功能性運動建議、核心穩定運動課程,協助患者避免再次復發。
腰椎小面關節病變是許多慢性腰痛患者的隱性元凶,尤其在影像檢查未顯示明顯異常時,常被誤以為是單純肌肉痠痛而忽略治療。
嘉德良醫診所 整合疼痛科與復健科專業,透過精準診斷、功能重建與注射介入治療,協助您從根本找出問題,真正走出慢性腰痛的困境。
上臀神經痛 是一種相對少為人知,卻可能造成明顯不適與功能障礙的疼痛症狀。許多患者誤以為是坐骨神經痛或單純肌肉拉傷,實際上這可能與上臀皮神經(Superior Cluneal Nerve)受到壓迫或刺激有關。在嘉德良醫診所,我們以完整的疼痛評估與個別化治療策略,幫助患者釐清病因,重拾舒適生活。
一、什麼是上臀神經痛
上臀神經痛是指支配臀部皮膚的上臀皮神經受到壓迫、拉扯或慢性刺激,所引發的局部或放射性疼痛。這些神經源自腰椎一、二、三節(L1-L3)的神經根,穿過腰背筋膜與臀部深層組織,當通道受限或周邊組織緊繃時,就可能導致疼痛或麻木感。
二、常見原因
造成上臀神經痛的因素通常與姿勢、肌肉張力或手術相關組織變化有關,以下為常見原因:
- 筋膜沾黏與肌肉緊繃:如腰背筋膜過緊、臀中肌與腰方肌張力異常,會壓迫神經出口處。
- 骨盆或腰椎錯位:骨盆旋移或腰椎關節排列不良,可能改變神經走行通道,引發刺激。
- 舊傷或術後疤痕:腰部手術、骨盆外傷後產生的纖維化組織,可能導致神經受困。
- 運動或姿勢不良累積傷害:長期久坐、搬重物、運動姿勢錯誤也可能造成慢性壓迫。
三、主要症狀
上臀神經痛的症狀常被誤認為是其他疼痛,如坐骨神經痛或梨狀肌症候群,但它有以下幾個典型特徵:
- 臀部上緣(靠近骨盆後側)出現局部刺痛、灼熱感或鈍痛。
- 壓迫該區會有明顯壓痛點。
- 疼痛可能放射到髖部或大腿外側,但通常不會延伸到小腿。
- 久坐、長時間站立或彎腰活動時加劇。
- 用手壓住疼痛點會有類似觸電感。
四、治療方式
針對上臀神經痛,我們採取階段性、個別化的綜合治療方式:
- 神經解套與疼痛控制:可使用超音波導引下的神經解套注射治療,有效減緩神經壓迫與發炎。
- 筋膜與肌肉鬆解治療:針對筋膜沾黏與肌肉緊繃進行深層放鬆、徒手治療或震波/超音波等物理治療。
- 核心穩定訓練與姿勢矯正:教導患者正確姿勢、強化骨盆與下背核心肌群,預防疼痛復發。
- 生活習慣與動作模式調整:包括坐姿調整、搬物技巧訓練,減少重複性拉扯或壓迫動作。
嘉德良醫診所 溫馨提醒:
上臀神經痛雖不如坐骨神經痛廣為人知,卻常是久治不癒臀部痛的關鍵原因之一。在嘉德良醫診所,我們重視每一位患者的獨特狀況,透過精準診斷與多元治療,幫助您找出真正的疼痛根源,重拾無痛生活。
「才剛彎個腰,腰就像被電到一樣痛?」
你是否也有過彎腰搬東西、打噴嚏、起床瞬間「閃到腰」的經驗?突然劇烈的腰痛讓你動彈不得,甚至無法直起身,這種狀況在醫學上被稱為 「急性腰部扭傷」,俗稱「閃腰」。這不是老年人才會有的症狀,越來越多年輕人也被突如其來的「閃腰」困擾。
雖然大多數閃腰在數天內可自然緩解,但若處理不當,反覆發作、轉為慢性腰痛的機率相當高。
一、什麼是閃到腰
「閃腰」並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種急性的腰部損傷狀態,通常發生在:
- 彎腰搬東西
- 突然轉身、用力不當
- 運動熱身不足
- 久坐久站後突然活動
二、為什麼會閃到腰
閃腰 的發生,往往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日常中許多「不經意的小動作」累積成傷。嘉德良醫診所 帶您了解常見的誘發原因,幫助您在生活中提前預防,避免腰部再次受傷或加重原有症狀。
- 瞬間過大的力量負荷:例如搬重物,運動前未熱身,運動量過猛,導致腰部肌肉、韌帶或關節瞬間受傷。
- 不良姿勢與用力方式:例如久站久坐後突然活動,轉身出力錯誤、打噴嚏時用力過猛,或長時間彎腰、駝背導致肌肉失衡。
- 肌肉疲勞或失衡:核心肌群、臀部無力,導致腰椎負擔過重。
- 長期姿勢不良造:久坐久站、姿勢不對,會讓腰椎退化、小面關節易錯位,使腰部變得脆弱。
- 腰椎退化或不穩定:脊椎退化、滑脫、椎間盤問題等,使腰部更易受傷。
閃腰雖常見,但其背後常隱藏著長期累積的肌力失衡與姿勢問題。唯有深入了解成因,才能從根本預防疼痛再次發生。
三、閃到腰的症狀表現
- 突然出現劇烈腰痛
- 一動就痛,無法站直或走路
- 腰部僵硬、痠脹、肌肉緊繃
- 可能合併放射痛至臀部、大腿
- 有時感到「卡住」或「拉到」的感覺
四、放著不理,久而久之會怎樣
如果閃腰反覆發作卻沒有正確處理,可能導致:
- 腰椎退化加速、椎間盤壓力增加
- 姿勢代償,造成骨盆歪斜、核心失衡
- 久坐或勞動更容易再度閃到
- 漸漸變成慢性腰痛,生活品質下降
五、嘉德良醫怎麼幫助你
我們的關鍵:找出問題 → 精準治療 → 穩固支撐 → 減少復發。
在嘉德良醫,我們結合影像導引技術與現代再生醫學治療,提供精準有效的腰痛處理方案,讓你從根本改善問題、遠離反覆閃腰。
各種閃腰狀況,我們這樣處理:
狀況一:突然閃到腰,痛到無法動?
- 先排除急性椎間盤突出症
- 超音波導引激痛點注射與神經調控 + 消炎處理,有助於:
- 緩解急性疼痛、解除痙攣
- 幫助患者恢復基本活動與姿勢穩定
狀況二:反覆閃腰、活動力下降?
-
代表腰椎結構不穩或椎間盤退化。我們會應用增生注射療法,強化腰部穩定結構,促進組織修復與穩定,有助於:
-
增加脊椎骨架與韌帶的穩定性
-
強化腰部支撐,改善核心控制
-
減少反覆閃腰風險,強化下背功能
-
狀況三:不想吃藥、不想開刀?
- 保守性精準療法 + 功能重建訓練
- 配合核心肌群強化訓練、姿勢調整
- 減少對止痛藥依賴,避免手術風險
- 幫助重拾正常生活與活動能力
嘉德良醫診所 溫馨提醒:
閃腰雖然常見,但背後可能藏有深層的腰椎不穩定或椎間盤退化問題,不應僅靠自行休息或貼藥布處理。
在嘉德良醫診所,您將獲得由疼痛科與復健科團隊共同評估、設計的整合療程,針對根本、有效治療,避免疼痛反覆上身,幫助你從「不能動」變「好好動」!
徹底改善下背痛:從結構修復到功能重建
下背痛是可以治癒的,但需要全面的評估跟完整的處理策略。許多人認為下背痛是老化的必然結果,其實不然。絕大多數的下背痛,若能正確診斷並採取個人化的治療策略,都有機會大幅改善甚至痊癒。 徹底改善下背痛,不能只止於症狀處理,而是要針對結構性問題做根本修復。在嘉德良醫診所,我們依循綜合治療原則,從症狀緩解到功能重建,為患者量身打造完整的療程計畫。別再忍痛生活,早期診斷與適當治療,是對自己健康最重要的投資。